5月13日,重慶市原市長、第十二屆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黃奇帆同志,應邀到我校作題為《新質生產力的邏輯內涵與實施路徑》的學術報告。
報告會由我校主辦、河南中原創新發展研究院承辦。來自河南省委政研室、河南省委改革辦、河南省發展改革委、河南省統計局、河南省社科院、河南省委黨校、河南省社科聯、有關高校和智庫、鄭州市有關部門、企業的同志,以及學校中層以上干部和師生代表,共600人參加報告會。
在專題學術報告會開場致辭中,我校創辦人、董事長胡大白介紹了學校的基本情況,表達了對社會各界長期以來對學校發展支持幫助的感謝之意。
專題學術報告會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資深專家、河南省原副省長張大衛同志主持。
黃奇帆同志的學術報告持續兩個半小時,系統深入地解析了新質生產力的邏輯內涵與實施路徑,為河南政產學研界尤其是年輕學子們帶來了一場思想盛宴。
黃奇帆同志在報告中,首先梳理了2023年9月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闡釋。之后,從四大部分對發展新質生產力進行了闡釋,提出了許多新觀點新見解新對策。
第一部分,新質生產力的邏輯內涵和戰略意義。改革開放40年,我國GDP增長約90倍,實現了歷史性跨越。這得益于我國的人口紅利、制度紅利、全球化紅利,以及大量的資源投入、資金資本投入以及勞動力投入。但過去40年大規模的資源投入、資本投入或者勞動力投入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很難再靠這些方式方法推動我國今后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我國的開放通道發生了邊界條件的變化。中國式現代化走的是和平崛起的道路,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互利共贏的道路,是緊跟世界各國和平發展、共同發展的道路。因此,在要素投入、開放帶動、強權掠奪和技術進步四種生產力發展途徑中,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第四種路徑,就成為我國現階段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措施。
第二部分,新質生產力的三條創新路徑。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并不等于“360行”的技術進步。新質生產力是指人類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發展的各個階段,每一個階段推動時代進步的都是技術創新、生產力創新。在人類發展中始終起著開辟新時代功能的板塊,主要是新能源、新材料、新的數字技術、新的生物醫藥以及新的高端裝備、高端制造五個板塊。這五個方面任何一個方面出現突破,都會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代。與這五大板塊直接相關的行業,主要是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六大未來行業。發展新質生產力,一要圍繞戰略核心、未來方向的重點板塊(五大板塊或者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六大未來產業)推動技術進步。二要將五個層次的顛覆性創新(理論創新、技術創新、工藝創新、工具創新、要素創新)擺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位置。三要抓住具有新質生產力技術縮影的四大件或五大件進入千家萬戶的時代機遇。每個時代的新質生產力會轉化出三大件、五大件,改變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也會形成巨大規模的市場。
第三部分,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服務業生態、業態。任何技術進步都會帶來分工的細化,任何生產力的發展都會帶來服務業的進化。當今世界服務業具有三大標志:任何高端制造、高端裝備、高端終端都鑲嵌了大量的服務,生產性服務業比重越來越大,服務貿易比重越來越高。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今后的十年,我國服務業五大比重會出現如下變化:生產性服務業比重增加到35%、服務貿易比重提高至30%、全要素生產率比重提高至50%-60%、高附加值工業比重達到50%、獨角獸股市市值比重達到20%-30%。
第四部分,與新質生產力匹配的“五種組織方式”。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組織方式,包括公司制、產業鏈、產業鏈的生產性服務業、“三國四方”的托拉斯和產業互聯網。每個企業都是龍頭,每個企業都不是龍尾,大家腳碰腳,誰也離不開誰,形成一個托拉斯,成為具有較強世界競爭力的巨無霸。在基于數字技術的產業互聯網智能平臺中,云計算相當于人的脊梁骨,大數據相當于人的五臟六腑,人工智能就是人的大腦,移動互聯網就是人的神經,區塊鏈就是人的基因功能。當下招商引資招來一個產業互聯網,相當于招來一個貿易中心、物流中心、設計中心、金融中心、制造業中心,一舉多得。
黃奇帆的學術報告,得到與會人員高度評價。普遍反映,報告站位高,格局大,視野宏闊,思路清晰,分析透徹,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前瞻性和操作性,是極為難得的高水平學術報告。
在學術報告會之前,黃奇帆一行在副校長楊保成等校領導的陪同下,參觀考察了河南中原創新發展研究院、學校綠色校園展廳、納米功能材料研究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