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上下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喜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五周年,熱烈慶祝黃河科技學院辦校40周年之際,10月31日,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河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名譽主席,鄭州大學書法學院名譽院長、博士生導師,黃河科技學院“中國書法傳播研究院”名譽院長,特聘教授張海應邀作客黃河書法大講堂,為大家作了一場題為《堅持在傳承中創新,努力攀登書藝高峰》的學術報告。
出席此次活動的嘉賓有河南省文聯副主席、河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米鬧,黃河科技學院董事長胡大白,副校長于向東,河南省公安廳原副巡視員賈立勇,河南省書法家協會顧問司馬武當、副主席孟會祥等,我省部分書法作者、黃河科技學院師生以及新聞媒體的朋友400余人參會。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七屆理事、河南省文聯名譽主席、河南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黃河科技學院“中國書法傳播研究院”院長楊杰主持活動。
張海先生在兩個半小時的講座中,結合自己幾十年創作實踐,系統而深入地闡述了“創新”和“傳承”,他認為,創新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學習書法的終極目標是形成自己的風格,而書法風格的形成是個漫長的過程,風格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它是在長期反復的實踐中,通過不斷修正,加工提煉強化,水到渠成的過程,又是在目標相對明確的前提下,不斷探索、冷靜思考的結果,而個人風格與時代息息相關,又是時代的產物。同時書法風格的價值應當被業內所認可。
張海指出,書法歷代高峰林立,創新不易。但并非沒有可能。”一厘米”的突破也許就成就了自己的風格。當然,那“”一厘米”也就是書法人一生的“”馬拉松”。他還毫無保留地傳授了學習書法由“合”“入”到“出”“離”轉化的若干有效途徑。
張海表示,堅持傳承中創新是正道。傳承和創新是藝術發展的基本規律,書法創新不能是突變的,要努力善鑒善書,他向大家分享學習書法的“1+365+N”的公式,分享了自己1991年至2021年這三十年間行草書書法作品,解讀了自己的書法風格變化的過程和其中的經驗和體會。
張海先生以一首詩“崇尚敬畏先賢,深度讀書實踐。四季力耕不止,創造時代經典。”作為此次報告的結束語。他寄語廣大的書法作者,特別是青年學子,勤奮學習,勉力前行,努力攀登書藝高峰。
楊杰高度評價了張海先生的學術報告,她指出,報告高屋建瓴,抓住書法創作中“創新”這個關鍵問題,深刻闡述了創新之難、如何創新和何為正道,他用自己獨創的“一厘米”理論,結合自己幾十年的創作實踐,給我們指出了創新的重點和路徑,視野開闊,思路清晰,觀點精辟獨到,語言通俗易懂,既有很高的站位和很強的學術性,又非常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凝聚了先生的深邃思考和來自實踐的科學總結。使大家受益匪淺,收獲滿滿。
據了解,書法大講堂由黃河科技學院“中國書法傳播研究院”和河南省書法家協會共同主辦。張海先生這次學術報告對河南的書法創作起到了推動和引領作用,也是黃河科技學院建設人文校園的有力舉措,不僅為社會各界人士帶來了一場書法盛宴,也為在校師生提供了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難得機會。
在報告開始前,黃河科技學院董事長胡大白會見了張海先生,他們親切交流并在于向東、楊杰等陪同下參觀考察了楊杰書法藝術館。
背景鏈接:
張海,1941年9月生于河南偃師。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河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名譽主席,黃河科技學院“中國書法傳播研究院”名譽院長,特聘教授。鄭州大學書法學院名譽院長、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授予“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2018年被中國文聯授予“終身成就書法家”稱號,2022年被鄭州大學授予終身榮譽教授。張海先生在書法創作、書法組織、書學研究及教育等方面為當代書法的發展做出很大貢獻。
出版有《張海隸書兩種》《張海書法》《張海新作選》《張海書法作品集》《張海書增廣漢隸辨異歌》《歲月如歌——張海書法展作品選》等。《佳作解析——張海行草書蘇轍黃州快哉亭記》《佳作解析——張海隸書宋詞五首》《淡月疏星——張海小字行草書冊頁選》《張海隸書千字文》《四體書創作自敘》《古稀新聲——張海書法展作品集》《張海書法藝術》《張海四體千字文》《張海隸書首陽山賦》《張海四體書歌》等。書論《關于代表作的思考》《時代呼喚中國書法經典大家》《書法經典大家怎么出》《堅持健康的書法批評,為繁榮書法藝術鼓與呼》等。
黃河書法大講堂是黃河科技學院和河南省書法家協會2023年5月創辦的一個公益性高端學術平臺,旨在站位學術前沿,邀請目前活躍在創作、研究一線的專家學者和書法界的領導來河南講學,以期拓展河南書法作者和愛好者的視野,增強理論修養,提升審美能力和創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