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13日,我校在藝術中心召開創建一流應用科技大學研討會。胡大白、楊保成、孔留安、趙衛東等校領導以及處級干部、基層黨支部書記,教學單位科級以上干部和部分教學骨干,學校職能部門科級以上干部參會。執行董事楊保成作以《聚焦產業需求 深化綜合改革 全面加快一流應用科技大學建設》為題的首場報告,校長孔留安主持。
會議旨在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傳達學習2025年全省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動員全校各級干部進一步解放思想、振奮精神、凝聚力量,安排部署學校2025年重點工作,推進學校全面深化改革,做好本科教育教學評估和申碩等攻堅工作,加快學校各項事業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奮力創建一流應用科技大學。
楊保成在報告中從政策演進:國家促進產教融合的制度變革;主要困境:產教深度融合面臨的現實問題;系統設計:產業引領產教融合的生態構建;創新實踐:黃河科技學院開展的主要探索四個部分展開深入解讀。
楊保成首先梳理了產教融合概念的誕生、政策的形成及推進過程,強調了產業與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性。他從問題導向出發,指出當前應用型高校專業結構調整存在三個適配度不高的問題,即本科專業結構與國家戰略急需的適配度不高、本科專業結構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適配度不高、本科專業建設與學生全面發展適配度不高。并提出深化產教融合面臨的四個積極性問題,涵蓋了企業、高校、教師和學生,亟待解決。針對這些問題,報告提出三個解決路徑:產業教育化、項目化教學、個性化教育,以此作為切入點,解決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的根本問題。
就產業引領產教融合的生態構建,楊保成強調,在教育強國建設的新時代背景下,我們要借鑒世界一流大學質量控制原理與方法,應用型高校要堅持產業教育化的辦學思路,努力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流應用科技大學,其核心內涵是堅守中國特色,具備一流的辦學理念、體制機制、辦學資源、師資隊伍、課程體系、人才培養、社會滿意度、產業支撐度、創新引領力、區域貢獻度、社會認可度、社會影響力以及面向產業發展。
報告中,楊保成著重介紹了我校在創新實踐中的主要探索和取得的成果,解答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大學、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核心命題,為未來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學校發展奠定基礎。近年來,學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實施“1248”發展戰略,努力實現以優異的成績順利通過教育部新一輪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成功申碩、更名大學、申博,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為加快建設一流應用科技大學提供堅實保障和有力支撐。學校的“1248”發展戰略堅持一個目標: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流應用科技大學;兩個原則: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堅持本科教育的中心地位。學校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選擇中實施了四項改革:體制機制改革、教育教學改革、學生工作改革、數字化轉型;八大體系:黨建思政引領體系、現代大學治理體系、產教融合賦能體系、科教融匯創新體系、學生終身成長體系、教師發展支撐體系、質量監控標準體系、后勤服務保障體系。
對未來的展望,楊保成表示,學校將精準對接國家戰略和河南省“7+28+N”產業鏈群,深度聚焦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推進“教育+”產業融合發展。啟動產教融合賦能體系建設,依托優勢學科專業,制定未來十年產業發展規劃。重點布局“3+6”產業方向,即:體醫康養、綠色發展、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智能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文化創意和中小企業服務”等特色學科專業群。到2034年,建成人文校園、運動校園、綠色校園、數字校園,成為立足河南、面向全國、走向世界,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流應用科技大學,為社會培養一大批具有優秀的思想品德、健康的體魄、很好的綠色環保理念和較好的數字素養,具備國際化視野和較強創新實踐能力,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創新人才。
孔留安在講話中指出,執行董事楊保成的報告內容豐富、主題鮮明、條理清晰、干貨滿滿,令大家受益匪淺。報告聚焦了學校改革與發展核心議題,從多維度深入剖析,為學校未來發展指明方向。此次報告不僅是對大家一次深刻的輔導,更是對學校今年及后續工作的有力推動。全體參會人員應認真學習領會報告內容,深入學習理解,將報告精神貫穿于管理和服務工作中。全校上下要秉持開拓、拼搏、實干、奉獻的精神,以等不起的緊迫感加強學習,以慢不得的危機感全面增強本領,以坐不住的責任感勇擔重任,將學校規劃圖轉化為路線圖、時間表和任務書,助力學校早日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流大學,實現審核評估順利通過、成功更名大學以及獲得博士授權的目標,為國家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
此次研討會為期兩天,會議期間,校長孔留安將為大家作報告,并在學校 2025年度工作部署會上安排部署工作,提出貫徹落實有關要求;各單位(部門)將結合學校十年發展規劃、改革發展新形勢和2025年重點工作認真組織討論。會上還將為2024年度先進黨組織、年度先進單位、文明單位、優秀分工會等單位頒獎,獲獎單位作交流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