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科技學院工學部以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導向,自2019年啟動產教融合改革以來,創新構建"特色學科集群+優勢專業矩陣+現代產業學院"三位一體發展格局。通過深度推進校企協同育人機制改革,先后培育出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超低能耗建筑三大特色產業(行業)學院,形成"政府-行業-企業-高校"四維聯動的產教融合生態圈,在河南省乃至全國率先走出一條具有民辦高校特色的現代產業學院建設之路。其中智能制造產業學院更以卓越的建設成效,于2023年通過國家級產業學院答辯評審,標志著我校產教融合工作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智能制造產業學院
學院2019年底成立,2021年獲批河南省首批重點現代產業學院,2023年在河南省產業學院建設考核中獲優秀等級(全省僅5所高校),2023年10月學院通過國家級第二批現代產業學院答辯評審。
探索了以高校為主體,龍頭企業牽頭,中小微企業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形成了“人才培養—產品生產—研發創新”聯合辦學和發展模式。
打造了四個校企合作品牌:
一是“宇通合作樣板”。16年的深度合作,從“名企定向班”到獲批國家級大學生實踐基地、省工程碩士聯合培養基地,省校區獎補資金300萬元,省教學成果特等獎,以及企業投入在校內建設智能制造實訓中心和校企交流服務中心,到共建產業學院。形成了全方位的共建共享共贏,真正將宇通的行業引領作用和產業學院的支撐作用有機融合,推動產業鏈條全方位服務河南經濟社會發展。
二是“西工機電合作樣板”。西工機電在校內投入800余萬元與學校聯合開發利用數控技術綜合訓練中心,該中心獲批了河南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鄭州市重點實驗室、示范性實訓基地,2016年建成創客工廠,企業教師常年在校辦公,全面指導學生開展創新實踐,實現實驗教學與企業生產、設計、研發融合,成效顯著,獲批省本科高校產教融合品牌項目,為鄭煤機、宇通客車等合作企業加工產品30余種,目前是鄭煤機較大的零配件加工基地。
三是“華中星合作樣板”。從“項目化教學”走向市場研發創新。學院依托河南華中星科技電子有限公司建設伺服控制研發中心,并在創客工廠建設電機生產中試基地,教師的科技研發和市場應用能力突出,學生的項目化和創新能力較強。中心攻克了多項行業難題,開發研制了50余種產品,授權發明專利16項,成果轉化17項,年創造產值近3000萬元。獲批了河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形成了"研發-中試-量產"全鏈條轉化體系。
四是“北理工合作樣板”。學院與北理工鄭州研究院共建智能車輛協同創新中心,北理工投入500萬元設備,組建由3名博導、4名骨干教師、8名專業工程師構成的聯合科研團隊,聚焦新能源車輛電控系統研發,構建了"研發創新+智能制造+人才孵化"三位一體發展模式,形成涵蓋系統設計、核心部件制造、整車集成的完整產業鏈條。
構建了“2+2”人才培養模式:
“2+2”人才培養模式,是對“2+1+1”人才培養模式的進一步升華。即前兩年在原專業夯實通識與專業基礎,通過學科社團(如機械創新社團)、專業賽事(以賽促學)激發學習興趣。因為學生進入產業學院,需要經過申報選拔,每屆人數基本控制在30~50人,要求學生參加過學科社團活動,學科競賽獲得省三等獎及以上,或發表有論文、專利,主持過大創項目等。后兩年分方向進入產業學院或項目組(如機械結構設計、伺服控制組),一方面完成原專業核心骨干課程,另一方面參與企業真實項目(如宇通電機中試),由教師帶領學生在承接和達成生產技術項目的過程中完成專業知識和創新能力培養,并且學生也會有相應的收益。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學院
學院立足鄭州,面向河南,服務高新區1000多家企業,構建了“1+4+N”現代產業學院模式(即聚力打造以信息學科一個為引領的特色專業集群,形成行業協會、地方政府、企業、高校四位一體的產教融合全鏈條結構,實現多方互惠共贏)。打造黃科院“姚班”,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數智創新人才。
學院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加強“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建立校企職稱互認互聘機制,聯合招聘了5名專職教師,入職到學校,與威科姆工程師聯合進行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發一體化公共平臺開發,學校發基本薪酬,企業負責績效部分,吸引了更多的具有實踐經驗的行業精英投入到學院發展和產業技術進步工作中。在發展中,威科姆投入1100余平方米場地、300余萬元的設備設施,在企業打造了一個起點高、功能全、綜合型、開放式的實踐教育基地,獲批河南省大學生新工科校外實踐教育基地。校企聯合投入800余萬,開發了“研發一體化公共平臺”和搭建了相關硬件平臺,按照國內一流企業“云開發”模式進行建設,為中小企業提供研發一體化公共服務,為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研發和人才培養服務。
學院構建了2+1+1的產教融合型課程體系,有效提升了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形成了面向區域工業企業輸送“寬、專、交”相結合的人才培養通道。探索了1+4+N產教融合辦學新模式,架構了人才培養與行業前沿、企業創新實踐相結合的教育體系。輻射示范效應得到了充分體現,300多家高校和企業到學院考察交流。
超低能耗建筑行業學院
學院由黃河科技學院與五方建筑科技集團合作,聯合5家土木建筑類相關的行業協會、10所開設相關專業的本科高校、34家行業上下游企業共建。旨在突破傳統,促使行業加快向智能高效、綠色低碳方向轉型,以推廣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對人才的需求,全面參與建筑節能、新型建材行業人才培養、科技研發、技術推廣工作,為推動建設現代化高質量河南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
目前正在行業學院基礎上發展建設碳中和學院,圍繞綠色產業發展構建全鏈條育人體系。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融入學校人才培養各環節,打造能夠引領未來低碳技術發展、具有行業特色的區域應用型人才培養實體。推進“生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做到科教融合、產教融合、理實融合,使廣大師生成為新時代綠色低碳發展的參與者,學校成為“一帶一路”綠色低碳發展的推動者、高校低碳校園建設的示范者。從而實現人才培養質量的全方位提升,全面提高學校核心競爭力,吸引更多的優秀學生到校學習。
學院依托土木建筑類專業形成了“6+2”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且運行比較成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6”即搭建四個協同創新平臺。一是共建“新型橋梁結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圍繞合作企業的工程項目技術需求開展相關研究工作,自主研制橋梁振動測試設備2套,授權10余項專利,獲批鄭州市新型橋梁結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二是共建工程教育中心,聯合培養創新型應用技術人才。中心獲批2016年度河南省校區獎補資金100萬元。獲批河南省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河南省創新實踐中心。三是共建工程檢測公司,學院依托土木建筑類專業實驗室與河南省交通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河南路建路橋工程檢測有限公司,企業投入500余萬元,公司具有見證取樣檢測資質,可以對外開展30大類320余個參數的檢測服務和培養檢測工程技術人才。四是共建就業基地,與河南一建集團合作共建協同育人就業基地,雙方聯合制定育人方案。近幾年畢業生到省一建就業的人數達100余人,獲批河南省大學生新工科實踐教育基地。五是成立河南黃科建筑科學研究院,研究院下設建筑設計、項目咨詢、工程測繪等5個工作室,年產值400余萬元,目前負責學校零碳校園建設規劃設計,已參與了40余個項目的規劃設計、招投標、施工質量監控等工作。六是共建綠色低碳教育教學示范中心,學院與王石創辦的深石集團進行戰略合作,以“綠色校園·碳尋創新”為主題,在校內建設了綠色低碳教育教學示范中心,包括“黑水虻餐廚垃圾處理展示室”“微電網示范中心”等,是師生了解低碳生活、低碳校園、低碳經濟的“第二課堂”。“2”即建立兩個協同創新機制。建立校企聯合開發課程機制,核心專業課程由校企雙方聯合開發,共同授課,如與五方建筑聯合開發并共同講授的《超低能耗建筑設計原理》課程,成為河南省首家開設此課程的高校。與深石聯合開發《零碳園區規劃設計》《綠色建筑材料與資源循環利用》《零碳能源系統設計》《碳排放核算與碳管理》等課程。建立企業導師制,聘任企業高管和行業專家到校授課,目前已有50余名企業高管兼任學生導師和產業教師;25名建筑行業博士到校兼職任教。
學院經過三年的運行,已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優勢:
特色1:學院通過支持教師建設工作室構建了師生與社會的聯動機制。黃科建設設計研究院下設5個工作室,由老師帶領學生組建,工作室將傳統的學校封閉式教學變為面向生產實踐的開放式教學。由教師率領學生在承接和達成生產技術項目的過程中達成綜合專業技術的訓練,培育擁有實踐創新和創作能力的土木建筑技術人才。史巖老師帶領學生創建的石象建筑設計工作室,年產值達到300余萬元,指導的學生80%到相關專業大型企事業單位就業。
特色2:全面推行本科生學業導師制,校內導師和行業導師聯合指導。學部為全體本科生配備了學業導師、生活導師和行業導師,學業導師負責學生的學業規劃、學習指導和升學服務等,生活導師負責學生的習慣養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行業導師負責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實習就業指導,三導師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為學生的成長成才保駕護航,真正做到了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協同育人。
特色3:與深石集團形成了綠色發展戰略聯盟。深石集團是王石致力于我國的綠色低碳事業發展創建的一家企業,雙方簽署了戰略發展協議,學校把綠色發展定為重要發展戰略。開展了零碳校園建設,從能源建設、綠色建筑、低碳校園交通、資源循環利用、智慧校園、綠色宣導等六個模塊打造全國第一所全面踐行低碳理念、推廣低碳教育、形成先行示范的現代高水平民辦大學。支持土木建筑科教中心聚焦綠色低碳、智能建造技術發展建設碳中和學院,構建了“碳中和技術微專業+碳中和技術定向班+碳中和新專業”的多元并行、師生全覆蓋的專業架構。并確立了面向綠色低碳全產業鏈條深耕發展的總體指導思想,通過依托教育發展產業,形成產業反哺教育的良好格局,打造黃河科技學院綠色發展新名片。
行遠自邇,踵事增華。黃河科技學院工學部始終秉持"扎根中原大地辦教育"的初心,以三大產業(行業)學院建設為支點,持續深化產教融合創新實踐:智能制造產業學院打造的"宇通模式"樹立了校企協同育人新標桿,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學院構建的"姚班"體系開辟了數智人才培養新路徑,超低能耗建筑行業學院創建的"6+2"協同創新機制探索出綠色低碳教育新模式。
面向"十四五"發展新征程,工學部將持續聚焦國家“雙碳”戰略和河南省“十大戰略”需求,著力推進“三個深度融合”——人才培養與產業升級深度融合、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深度融合、學科建設與區域發展深度融合。通過完善"產業需求導向-學科交叉支撐-項目驅動培養"的育人生態,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產業應用"的創新鏈條,打造具有全國示范效應的產教融合共同體,為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貢獻"黃科院方案",為現代化河南建設培育更多"精技術、會創新、善管理"的卓越工程師人才方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