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下午,藝體學部傳媒藝術科教中心特邀校生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魯樞元教授為220名新生做《東方烏托邦與后現代浪漫》學術講座,副校長于向東、對外合作辦主任張曉兵與來自2022級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和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全體學生現場聆聽講座,傳媒藝術科教中心主任王兆屹主持會議。
在講座中,魯樞元就“烏托邦”與“東方烏托邦”的概念向同學們進行對比分析。魯樞元認為,當今人類對“烏托邦”的追求是片面追求科技和物質財富增長,是急功近利的,對于地球生態而言絕非好事,這樣的烏托邦是“西方烏托邦”。他向同學們提出“東方烏托邦”的具體代表: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接著從四個方面對“東西方烏托邦”的差異進行了概括,并引用李子柒田園視頻的案例予以闡述。關于“后現代浪漫”的概念,他通過黑澤明電影《八個夢》中創作的“水車村”引出“后現代主義浪漫”,并介紹美國“后現代浪漫主義者”楷模溫德爾·貝瑞的具體事例,使廣大師生在一個個生動的案例中得以了解東方烏托邦和后現代浪漫的具體內涵。
魯樞元指出,西方烏托邦的自我設計存在問題:人們過度以自我為中心,城市化的極快速發展對生態文明造成巨大破壞,最終導致人類本身精神生態的逐漸惡化。他就近現代人們對于烏托邦的狂熱追隨的現象進行批判,對西方烏托邦一味追求造成社會發展模式朝著消費社會發展,人們都沉溺于無法自拔的無意義消費。他認為,城市化的發展應該遵循自然生成而非追求運動生成,西方烏托邦“以人造環境取代自然環境,以科技產品取代人的自然天性”的核心理念對環境造成了巨大傷害,而東方烏托邦則處于“城市與農村間的平衡,工業與農業間的平衡”的狀態。
關于發展舉措,魯樞元認為,當代人類應復興農業文明,構建生態社會,他說:“鄉土,并非只是土地開發的資源,還是人類天性的根基;農業,并非只是發展經濟的產業,還是傳統文化的淵藪;農民,并非只是社會生產的職業,還可以成為詩意生存的楷模。”
副校長于向東在發言中講到,魯樞元教授在文藝學、生態文化研究領域成就卓著,是大家名師。今天的講座很值得我們去思考、去追求,是一場收獲很多的講座,我們應持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今人類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就是生態環境問題,因此要把生態環境問題放在一個重要的方向去思考,從哲學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真正實現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平衡,尤其要學習魯教授提倡的“低物質的損耗,高品質的生活”。
魯教授淵博的學識、內涵深厚的講述,對現實社會深刻的人文和情感關懷,給聽眾帶來了一場文化饕餮盛宴。聽完講座后,同學們思考頗豐。學生皇甫金坡表示:“烏托邦是一種理想,也是一種毀滅,我們當樹立一種真正的理想,并且努力為之奮斗。未來的生態需要全球的努力,我們需要清澈的水,新鮮的空氣,我們要為之踐行環保生態。”
學生李科苒認為,“烏托邦意思雖然是“空想的國家”,但是,即使是空想,我們仍然在探尋烏托邦的路上永不停歇。正如魯樞元教授所說,這就有一種理念:生態文明和烏托邦的關系。那么,生態文明怎么發展呢?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我們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