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網站地圖 | OA辦公 | 電子郵箱 | 智慧黃科 | 翻轉校園 | 校長信箱 | 暖心大白
      校園動態
      校園動態

      行走河南·品讀中原文化 || 訪河洛古國遺址 尋華夏文明源頭——中原學研究院鞏義行中原文化考察之一

      信息來源:中原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趙芳芳   初審:楊剛要   終審:王軍勝 徐建勛   發布時間:2023-06-05

      四月維夏,綠遍山野,為了進一步了解華夏的歷史起源,更好地傳播和彰顯“山河祖國”帶來的鄭州文化形象,中原學研究院一行11人赴鞏義雙槐樹遺址發掘現場,對河洛古國進行游學調研,與歷史對話,見證文明起源。

      在雙槐樹遺址考察

      有著“河洛古國”之稱的雙槐樹遺址,是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遺址,目前勘探確認遺址面積117萬平方米,發現的有仰韶文化中晚階段三重大型環壕、具有最早甕城結構的圍墻;在大型版筑夯土地基之上,門塾臺階、一門三道;4處共1700余座經過嚴格規劃的大型公共墓地,墓葬區內的夯土祭壇遺跡;用9個陶罐擺放成“北斗九星”文化遺跡,與絲綢起源有重要關聯的最早“家蠶牙雕”等。它是迄今為止在黃河流域中華文明形成的初期,發現的規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質的中心聚落。被專家譽為黃河文化之根、華夏文明之魂,“早期中華文明的胚胎”。

      在雙槐樹遺址堅守十年現場發掘的張吉欽老師,為大家詳細講解了遺址發掘現狀,并帶領大家現場進行參觀調研。張老師說,從目前已發掘的兩個院落、廣場及大型中心居址坐落的結構布局來看,當時已經有了規矩和制度,權利的集中,整個遺址所發現的建筑類基址規矩嚴整,院落和廣場是客人來往之處,正如《周禮·卷第四十一冬官考工之匠人》中所述的“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跟著張老師的講述一路而行,我們進入了雙槐樹遺址中心居址區。眼前九個按照北斗九星形狀擺放的陶罐遺跡,上端還有一頭首向南并朝著門道的完整麋鹿骨架,讓人仿佛穿越時空看到房子奠基時的祭祀儀式。雙槐樹遺址的先民們曾用這樣的方式表達對星空的仰望,祈求天命。遠古時代的天文遺跡,與特殊的人文含義,在這里得到了令人震撼的考古發現。

      北斗九星陶罐遺址

      一張珍奇的出土文物圖片,緊緊地吸引了我們大家的目光。那是一枚用野豬獠牙雕刻而成的蠶雕藝術品,堪稱國寶級的文物,一只正在吐絲的蠶雕,身體豐腴,頭部微揚,栩栩如生。結合發掘出的甕底土樣,說明5000多年前黃河中游地區的先民們已經學會養蠶,這也是中國農桑文明歷史上最早發現的代表性文物。

      雙槐樹遺址出土的5300年前的牙雕家蠶

      走在雙槐樹遺址的考古現場,感受河洛古國的都邑面貌,放眼布局嚴謹有序,凸顯禮制和文明的建筑群落,回溯5300年前林林總總的歷史文化遺跡,河洛古國之于華夏文明主根脈的價值意義愈發清晰起來。

      我們站在遺址高臺上,遠望黃河浩蕩不息,波瀾壯闊,萬里黃沙與時空一樣亙古永恒;近觀雙槐樹考古現場遺址群落恢弘,再現華夏文明源頭,真切感受到來自遠古的風,仍吹拂著今人的臉頰。中原大地上歷史的鼓點從不曾緩歇,華夏文明的探索永無止境,正是此次鞏義中原文化行——河洛古國考察帶給我們的啟示。

      在雙槐樹遺址高臺放眼河洛古國,感悟華夏文明源頭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和县| 霍林郭勒市| 滕州市| 梁山县| 江城| 秦皇岛市| 海南省| 环江| 宝山区| 尼玛县| 九江市| 财经| 灵丘县| 巴彦淖尔市| 湄潭县| 自贡市| 县级市| 巧家县| 三亚市| 新蔡县| 休宁县| 舒兰市| 股票| 洱源县| 诸城市| 巴彦淖尔市| 油尖旺区| 鲁甸县| 龙游县| 万州区| 河曲县| 周口市| 凤翔县| 集安市| 五莲县| 云阳县| 贵州省| 区。| 绥德县| 盐池县| 元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