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盛開,學術結碩果。為向我校建校四十周年獻禮,4月26日下午,太原科技大學哲學一級學科原首席帶頭人、我校特聘教授、勢科學與信息動力學研究中心武杰主任以《做人 做事 做學問——當代大學生培養目標的勢科學解讀》為題,為全校200余名師生做了一場學術報告。工學部黨委副書記曾秋菊教授主持。
講座伊始,武杰分享了自己從教50年的感悟。“我們的教育得自于‘天性’‘人為’‘事物’三種來源”,他以著名思想家盧梭的名言引出教育的重要意義,同時結合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戰略引導同學們思考新時代自己的人生選擇。他說,首先要深刻領會“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的勢運行機理。“水往低處流”揭示的是“天道”的客觀規律;“人往高處走”反映了“人道“的發展趨勢——人的志向和追求。他提醒同學們要善于抓住人的本性,因勢利導,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學術素養;做真人、辦真事、求真知;你的精力分配決定著你的層次,希望同學們認真思考這一淺顯而深刻的道理做出選擇;選擇之后,持之以恒、堅持下去。
關于做人,他提出要有用與可愛相結合。因為有用的基礎是“差別”,可愛的基礎是“聯系”,有用×可愛=差別×聯系=勢。勢科學創始人西安交通大學李德昌教授提出的“勢=差別×聯系=差別÷距離”的邏輯定義,從根本上將老子“勢成之”的宏觀哲學論斷與畢達哥拉斯“萬物皆比例”的微觀數學分析統一起來,將實證科學的方法應用于人文社會科學,為我們提供了跨學科研究的典范,也為學術研究提供了一種新范式。
關于做事,他提出要善良與擔當相統一。結合國學大師錢穆對“知”“仁”“勇”的詮釋,武杰教授對孔子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和朱熹的“唯仁者無私心,所以能好惡”的思想做了對比性分析理解,并以“龍芯之母”黃令儀的事跡闡釋了一個具有正義感的人一定是既能“分辨是非(差別)”又“敢做敢為(聯系實際,敢于面對實際)的人。
關于做學問,他提出要專業與通識相融合。武杰引用吉林大學孫正聿教授的觀點,強調本科教育階段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和哲學境界,并指出做學問的實質就是找勢(發現)造勢(發明、創新)擴勢(管理)。他認為,跨學科研究是溝通知識的橋梁,非線性思維是創造知識的源泉。大學生和青年學者要注意把握物理、事理、人理的整體性,通過跨學科研究發現理論之間的差別,采用非線性思維點燃思維聯系的火花,學會怎樣讀書、怎樣思考、怎樣寫論文搞研究。
最后,他再次強調要把握“勢”的運行規律,因勢利導,努力做一個既有用又可愛、既能明辨是非又敢作敢為、既文理兼容又有智慧的人,準備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武教授的報告既有理論深度,又有實踐意義,不僅對我們學生的個人成長有啟發,對我們的老師培養學生也很有指導意義”,曾秋菊在總結時指出,正如武杰教授所講,我們要把自己當作一個復雜的開放系統,在“天性”“人為”“事物”三位老師的教導下,在不斷的學習思考中“厚德博學 礪志圖強”,把自己錘煉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現個人價值(勢成之)和社會價值(中國夢)的和諧統一。
武教授的報告在師生中引發強烈反響,會后同學們爭相與武教授進行交流,“武教授的報告使我對‘人往高處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我的課程設計、畢業設計乃至人生規劃都有啟迪,也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與選擇。”一位大三的學生說。
武杰教授簡介:
1949年9月出生于山西太原。歷任太原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系主任、黨委組織部部長、哲學一級學科首席帶頭人。現任山西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系統科學學報》編委。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技術哲學、系統科學哲學及勢科學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多年來發表學術論文150余篇,主編、參編省部級統編教材10部,出版學術著作7部;獲得省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8項;獲得山西省“兩課”優秀教師、“三育人”先進個人、優秀黨務工作者、先進科技工作者等稱號。2008年被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授予“從事自然辯證法事業30年成績顯著者”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