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鄭州日報》地產部原主編劉文良做客黃河講壇,以《以夢為馬 以筆為犁 三十而勵:一個資深媒體人的“紅旗譜”》為題為我校師生作報告,并受聘我校客座教授。校黨委委員、宣傳部部長王軍勝主持,學校各學部(院)新媒體運營團隊師生、 融媒體記者團學生現場聆聽。
劉文良結合自己從事新聞行業30年的經歷,從 “我是一個沒有雨傘的窮孩子,在雨中只有努力奔跑”“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萬物皆有裂縫,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沒有比腳更遠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一個城市的《傾城之戀》”“給我一個杠桿,我能把地球撬起來”“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多走三五步,才能多進三五斗”“把信送給加西亞”“腹有詩書氣自華”“世界很小,是個‘地產部’”“成功都是熬出來的”這十二個方面與師生分享了自己作為媒體人的成長和感悟。
“各位同學,當你應聘沒被錄取時,你是否會服從命運的安排?”報告中,劉文良向同學們提出問題。他向大家介紹了自己應聘《大河報》記者時從未被錄取到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功入職的經歷。“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劉文良與大家分享了《老人與海》中的這句話,并介紹自己的經驗。他告訴大家,當面對困難時,卡耐基《人性的弱點》一書對他有很大啟發:第一要承認它;第二要看能不能改變它;第三要爭取最好的結果。正是通過這三個方面,讓他改變自己、證明自己,最終獲得認可。劉文良回顧了自己參與《大河報》創刊、《鄭州晚報》改版時的經歷,講述了在采寫新聞作品、拍攝照片時發生的感人故事。他告訴大家,當他感到茫然、孤獨、無助時就會想起泰戈爾的名言“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正是這句話,讓他的心一次次被照亮,勇敢前行。那么,面對新媒體蓬勃發展的今天,紙媒如何發展呢?劉文良說,雖然大家覺得紙媒日漸式微,沒有以前黃金時代般紅火,但傳統媒體、報紙依然有它的生命力,依然有它的春天。
報告期間,劉文良不時穿插風趣、幽默的話語,除了分享感悟、介紹經驗,也向大家展示了豐富的新聞圖片,使大家受益匪淺。王軍勝在報告結束后的總結講話中指出,劉文良教授的新聞生涯,每一步都浸透了自己的汗水與辛勞、睿智與清醒。讓我們不禁感嘆:新聞工作者不僅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情懷,是社會事件的記錄者,更是公平正義的守望者。藝體學部學生王立平說,聽完劉教授的報告后,讓我們對自己的生活、學習態度、職業成長等方面有了更多的思考。同時也對新聞行業有了更深的認識,也堅定了我從事一名新聞記者的決心和信心。人物鏈接:劉文良,華中師范大學中文系本科、北京師范大學現代文學研究生,中國人民大學房地產EMBA,并任班長。歷任大學中文系講師、《大河報》創刊團隊第一批成員,先后任副刊編輯、特稿記者、地產部副主任、新聞周刊部主編,曾獲中國新聞獎、河南新聞獎,被譽為《大河報》創刊時期“三面紅旗”之一。曾任全新改版的《鄭州晚報》編委、編輯中心主任,參與并主導新鄭晚編輯大綱的編定和創刊百版《傾城之戀》的策劃、編輯、出版工作。親身參與、全身投入《大河報》、改版后的《鄭州晚報》兩大都市報的創刊前夜,在鄭州媒體界系唯一。曾任《河南日報》地產部主任、《鄭州晚報》劉文良地產工作室總策劃。2011年加盟《鄭州日報》,長期擔任《鄭州日報》地產部主編,創造市級黨媒在中原地產界從原創文章到廣告經營連續十年登頂第一的佳績,贏得鄭州地產界的廣泛認可和贊譽,被公認為“河南房地產媒體第一支筆”“地產界最媒體”“媒體界最地產”。現擔任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顧問、正商集團首席品牌官、衛華集團品牌顧問、康利達集團首席顧問、鄭州市城鄉建設局《鄭州建設》編委等社會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