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duction:
“一流大學的核心,是學生對學校提供的教育價值的認可”
“創造出學生對空間和時間的投資機會”
“所有優秀企業,都是人才戰略的成功”
“與學校合作,企業獲得什么? 采購機會、人力資源、技術前沿、社會責任”
“運動可以支持人高質量的生命”
“歷史長河,30年很短”
1
5月19日,鄭州,黃河科技學院,籌備40周年校慶間隙,副校長楊保成接受了生物圈三號專訪。120分鐘的對談里,楊保成系統分享了他心中的“綠色教育”,尤其是企業怎樣跟大學,結合的場景是什么?
在高等教育領域,“產學研”的結合絕不是新話題,作為一所民辦大學校長,楊保成是否能提供新意?有趣的是,我們的訪談從綠色教育開始,自然地延伸到對大學的理解。
大學到底是什么?歸根到底要回答一個老問題:建設怎樣的大學,怎樣建設大學?具體到綠色教育,怎樣不淪為口號?他說需要方法論,“方法”是訪談中提到最多的詞,他需要方法解答這樣幾個問題:
大學可以為企業帶來什么?企業可以為學校提供什么?學??梢越o學生帶來什么?學生可以給學校貢獻什么?他說,心目中理想的大學,要用幾十年時間跨度來思考。
以下為對話實錄,經授權發布:
1
怎么叫“零碳”?
問:來之前,就聽說你們要用十年時間,打造零碳校園,你心里,怎樣的校園叫“零碳”?
答:有三個思考層次,與校園建設、校園環境配套的綠色技術被充分使用,這是物理層次,我們的目標,是在2034年學校50周年時,實現碳中和,這是我們堅定的目標;第二個層次,是產、學、研要融合,學科和專業設置必須跟綠色產業、尤其是技術的未來相連接;三是在這里生活和工作的人,有根植于心的綠色價值和理念,并愿意把理念、價值傳播到四面八方,簡單歸納下來就是心中的零碳校園。
問:你覺得難點會在哪里?
答:難點在“改變人”,道理都懂,但理解和接受度一定有差異。
問:差在哪?
答:舉個例子,光說“理解”一種理念,至少就有三種描述:簡單地知曉字面意思是理解,知道怎么模仿是理解,知道為什么這樣做,并結合實踐找到方法,也是理解。這三種“理解”區別就很大。
問:你會覺得談理念比較虛嗎?
答:理念從來不是虛的,理念能指導人的動作,是每個動作,還有動作的細節、動作能否做到位。如果一個人做某個動作時,不靠外部約束和強制,就能遵照本心去做,一定是理念在起作用。我希望培養的學生擁有綠色、可持續的理念。從學生的未來看,我相信,一旦產業發展起來,具備這種理念的人會有更大發展空間,人生也更有意義。
問:初心,你為什么鎖定綠色?
答:沒有什么新奇的角度,一是國家政策的支持,也許不同時間、空間要求的強度不同,但碳達峰、碳中和是不可逆的,這是基本判斷;二是,技術進步讓綠色低碳的成本空前降低,這是基本條件;三是,公眾對綠色發展的接受度在肉眼可見的提高,這是基本意識。這種情況下,綠色、可持續就會成為趨勢,跟著趨勢走,慢一點甚至走錯幾步都沒有問題,你們不也這樣想嗎?
問:企業和學校畢竟不同,你的理念怎么落地?
答:對學校來說,落地要依托“教學”,要從教學場景入手,但我說的場景不止是教室,是整個校區,我說的理念不是懸浮在空中,要看得見、摸得著。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要跟綠色科技企業、項目結合在一起。
問:怎么叫結合?
答:學科設計上就要結合,比如,與材料、建筑相關的專業,要在校園里被直觀地感受到,綠色能源和環保技術要廣泛地應用于校園,重要的是要進入課程體系,跟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相嫁接。
更具體的設計,教學要以項目化教學和產出為核心,從大四畢業就往前回溯你的課程設計,四年級跟著老師進企業實習,三年級就找到就業方向,大一、大二基礎課,就要針對未來崗位提前設計。
問:怎么叫針對未來做設計?
答:未來是工作場景,專業設計既不能脫離現實,又不能盲目跟隨現實,所以,得摸清學生就業目標企業的核心職位群,摸清后要提取職位群的核心工作崗位,把崗位任務納入項目教學。這樣的話,課堂學習的理論既能指導工作實踐,又能在實踐中得到驗證、修正,彼此協同。
2
企業為什么要支持大學?
問:那企業為什么支持你?理由?
答:跟企業包括跟“生物圈三號”合作,不能是一次性的交易,合作應該是持續的過程,而不是割裂的環節,大家的合作場景、合作任務,要跟教學環節、科研環節、學校服務環節打通,師生要全程參與到項目中。
問:怎么說服更多企業這么做?
答:我相信,企業會愿意參與。邏輯不復雜,你想想看,如果我們十年內實現碳中和,最直觀的改變是有大量工程要開工、大量建筑要改造、大量場景要更新、大量設備要引進,這就要采購更多的綠色科技產品和服務,從采購中,企業是可以賺到錢的,那我們給企業提供商業機會,就有理由要求企業,讓老師和學生深度參與項目,這對企業一定是好事,他們可以獲得商業回報,同時在我們的合作中找到有潛質的人才。
問:現在就業形勢,企業需要那么多人嗎?
答:我相信,所有優秀企業,都是人才戰略的成功,我也相信,不管就業形勢多嚴峻,人才饑渴永遠會困擾優秀的企業,而企業在跟學校合作過程中,發現、獲得跟企業磨合得好的人力資源,企業沒理由拒絕,我甚至建議,跟我們的合作應該納入企業人力資源戰略,不需要學校去說服,企業比學校還清楚這個邏輯。
問:企業也看重科研?
答:是。除了采購機會、人才儲備,大學重要的任務是做研究,必須時刻掃描技術前沿,那你與大學合作越深,已經深到項目共建中,意味著你跟前沿的綁定也越深,這對任何企業都是吸引力。
問:社會責任的部分是否有?
答:是,企業支持教學、支持科研是社會責任的彰顯,用流行的話說,可以納入企業ESG工作??偨Y下來,采購機會、人力資源、技術前沿、社會責任,這是我們可以給到企業的,如果說還有的話,就是這種綠色科技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在河南甚至國內都是比較早的,如果形成模式,就會輻射到更多大學,對企業來說,他就不只是跟我們一家合作,他是跟大學群體合作,尋找合作伙伴的效率會大幅提升,合作成本又很低。
問:商業機會?想象力?
答:“想象”能有“力”的關鍵,是扎扎實實走好每一步,尤其是全校師生的接受。我跟老師們講這個邏輯,所有人都愿意,不是口頭而是真心接受,其實邏輯不復雜,一是沒有超出我們既往的實踐,二是在新賽道上,可以提高學術地位、經濟收益和社會認可,沒有拒絕的理由。
問:終歸還要說服學生和家長?
答:擁有更好就業機會和職業前景,學生和家長更愿意擁抱,如果他們拒絕,一定是我們沒有做好,那就不斷復盤、改進、迭代、提升。
3
非突發奇想 非一時起意
問:你什么時候開始這么想問題?
答:如果說環保,應該比較早,二十年前我們就有綠色校園的想法,并不是臨時起意。也許跟家庭教育有關,比如,我們家從小就不允許浪費, “不浪費”的意識扎根在啟蒙階段,之后讀書又是學自然科學,比較早地關注溫室氣體排放和全球變暖等議題,這個過程也很自然,很難找到確定的時間點。
問:綠色會成為你們特色,其他方面呢?
答:我跟王石先生有類似的想法,就是綠色和運動不能分開?!斑\動”也是我們學校的特征。這次校慶后半年內,你會看到我們1800平米的國際標準滑冰館、標準游泳館,還有足球、籃球、排球、網球、羽毛球、乒乓球、射擊、射箭、高爾夫和攀巖等運動場館的增加和擴建,整個校園會“動起來”。
問:原因是什么?個人喜好有關?
答:我從小喜歡運動,這是父母給我的習慣,準確說是他們給我的終身禮物。我喜歡滑雪、帆船、攀巖、賽艇,喜歡各種運動,越運動就越能體會,運動不是孤立的,也不只是強身健體,運動可以支持人高質量的生命,也如同呼吸一樣,是生命的一部分,我很感恩父母給我的這份禮物,也希望把同樣的禮物給到這里的師生。
但禮物,不是想送就能送出去的,養成運動習慣是有難度的,比如我的兩個孩子,兒子很喜歡運動,女兒就很宅,對我女兒這種,怎么讓她愛上運動?
問:創造更多可能性?
答:對,大多數孩子其實更像我女兒,并非天生喜歡運動,而如果校園里、生活中有足夠多的運動項目,讓運動觸手可及,就總能找到一兩樣不反感的運動,這就是“運動校園”的概念,讓大多數人找到低成本參與的運動。
問:你這些想法從哪里來?跟美國留學有關嗎?
答:美國人的思想、理念,在我在去之前就有了解,去了之后真正讓我感興趣的是他們的方法論體系——通過什么方法,高質量、高效率地把目標變成現實,方法很重要。
舉個例子,有件事對我影響很大。我在美國商學院讀書期間,成立過一個學習互助小組,誰哪方面成績好,都要給大家分享。有一次,我分享金融知識,當時他們都說有幫助,但十年后的聚會上,有同學卻告訴我,說你當時講的我們都沒聽懂,只是不好意思跟你說。
問:方法出了問題?
答:是。我慢慢發現,教育者通常是學習能力很強的人,或者叫學霸,這些人往往不了解比他們學習困難的人,他們設計的很多方法,就不適應大部分人,而想要幫助更多人,就要改進方法,比如,根據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心理特點和學習狀態,做針對性的教學。
4
大學是對學生的“投資”
問:但那么多想法要落實,需要錢,你會頭疼錢嗎?
答:學校成立四十年,經費一直不是制約,生源是有保障的,真正制約你的是認知邊界,我不展開講。
回到對“大學”的理解上,拋開民辦或者公立,學校的本質是對學生的投資,一流大學對學生付出的成本服務超過學費,為的是獲得學生對學校的認可,認同你提供的教育價值,這樣的話,學生就愿意反哺學校,愿意為后面的新生提供支持,家庭條件好的學生支持家里貧困的學生。你看國外所有一流大學,是不是普遍這樣?
問:學校怎么來投資學生?
答:“投資”的方式,比如設立發展潛力大的專業,吸引頂級的師資,培養優秀的人才,這些人才也為學校后續發展,帶來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支持,讓支持過你的學校實現良性循環。
問:實現這個局面,你們學校要多久?
答:30年吧,還得是各方面進展比較好的情況。
問:久?
答:歷史長河,30年很短。
問:對一個人來說,是不是有點長?
答:不能以人的生命周期來考慮,否則做很多事情會局限、會變形。
問:最后一個問題,校慶40周年,你們40年里沉淀了什么?哪些是最重要的資產?
答:精神財富、創新基因還有穩定的核心團隊,這是別人無法復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