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5日下午,迎著四月的春風和金黃色的油菜花海,腦海中回響著當地百姓的順口溜:“東陵(永裕)獅子西陵(永泰)象,滹沱(永熙)陵上好石羊”,中原文化研究院一行11人來到北宋皇陵永熙陵、永裕陵、永泰陵進行文化考察,感受千年石刻的風采遺韻,見證北宋王朝的盛世繁華。
在北宋皇陵永裕陵石象、瑞禽前觀摩
北宋皇陵位于鞏義市,是北宋都城東京城(今開封市)與西京城(今洛陽市)來往必經之地。鞏義地處河南省中部,屬淺山丘陵區。北宋諸陵就建在南依嵩山北麓,北傍伊洛河水的黃土崗地上,自然地勢呈南高北低、東穹西陲狀。北宋一共九個皇帝,除宋徽宗和宋欽宗外,其余7個皇帝都葬在這里,加上趙匡胤之父趙弘殷的陵墓,故有“七帝八陵”之稱。八陵的順序依次是宋宣祖永安陵、宋太祖永昌陵、宋太宗永熙陵、宋真宗永定陵、宋仁宗永昭陵、宋英宗永厚陵、宋神宗永裕陵和宋哲宗永泰陵。北宋帝陵上宮石雕皆為60件,除東、西、南、北神門門獅外,其余多集中于乳臺以北、宮城以南的神道兩側,石雕像東西相向,兩兩相對,由南往北依次是:望柱2、象與馴象人2、瑞禽石屏2、甪端2、馬4、控馬官8、虎4、羊4、客使6、武官4、文官4、南門獅2、護陵將軍2、上馬石2、神門內及陵臺前宮人4,依次排列,氣勢磅礴,雄偉壯觀。
北宋皇陵永泰陵石雕俯瞰圖
宋陵石刻的題材可分為動物、人物、其它(望柱、上馬石)三大類別。永裕陵、永泰陵的石象身披錦繡,背置蓮花座,長鼻垂地,身軀龐大,純樸可愛,生動傳神。象與象奴這一題材是宋陵石刻中首次出現的,《宋史·禮二十二》:“紹興三十一年正月,安南獻馴象。帝曰:“蠻夷貢方物乃其職,但朕不欲以異獸勞遠人。其令帥臣告逾,自今不必以馴象入貢。”從這段記載,我們可以得知安南對宋貢馴象由來已久。我們在宋陵看到的象與象公,非常寫實,象的體質方厚,下部鏤空,四條腿如四根巨柱。尤其是永泰陵象鼻子的曲線處理非常的生動自然,能夠將冰冷的石頭雕刻出生命的感覺,我們不禁為宋代石刻工匠高超的技藝所折服。
北宋皇陵永泰陵石象與象公
石雕護陵將軍表現為頭戴二梁冠,全身披甲,虎背熊腰,兩手拱前,一持劍,一持鉞而立,威風凜凜、氣宇軒昂。從這些形象,我們可以想見武將執銳披堅,邊陲作戰的颯爽英姿。
北宋皇陵永裕陵護陵將軍
望柱繼承唐代風格,柱身為六棱或八棱,高約6米,向上收束,蓮瓣柱礎。雕刻手法有減地平雕與陰文線刻兩種。線條流暢,結構謹嚴,是難得的雕刻藝術精品。宋陵石刻既繼承了唐末五代遺風,也有宋代的獨特之處。宋陵石刻具有明顯的繪畫性。其繪畫性表現為不是雕刻的體積、空間和塊面,而是注意輪廓線與身體衣紋線條的節奏與韻律。宋陵神道石刻具有儀衛性質,具有裝飾成分,所以每件藝術作品中又往往流露出脫離現世的神秘感,但同時又有飽含溫情的親切感。宋陵神道石刻藝術是我國宋代石刻藝術的典型代表,是中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宋陵神道石刻的雕刻風格承襲唐代的規模和形式,尤為明清兩代神道石刻遵循的基本形式,是我國石刻雕塑史上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價值。永熙陵、永裕陵、永泰陵這三座陵墓石刻見證了北宋由強盛期到衰敗期的歷史演變,這些變化在這些石刻造像的體量、風格、人物的表情中都有明顯的體現。撫今追昔,進一步體會了先賢陳寅恪所斷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于趙宋之世。”今天,我們近觀北宋皇陵,在曠野落日的余暉中回望歷史煙塵,感受著千年時光在這些石像生中留下的歷史痕跡,更加慨嘆中原石刻藝術之魅力,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之厚重。這趟訪北宋皇陵的文化考察之旅,相信大家眼界大開,收獲滿滿;對于我這樣一個鐘情于古代石刻藝術的年輕教師,尤其如此。
在落日余暉中回望北宋千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