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拓展生態學術研究視野,4月12日晚7點,我校生態文化研究中心邀請武漢大學汪樹東教授在創業大講堂開展“當代生態詩歌的詩意生成機制”學術講座。生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魯樞元、科技發展部副主任張曉兵、傳媒藝術科教中心主任王兆屹、生態文化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張昭希,以及傳媒類專業160名師生現場聆聽。
講座伊始,魯樞元致歡迎辭,他表示,汪樹東老師是長期專注于中國當代生態文學研究工作的知名學者,在生態文學研究領域深耕多年。我校生態文化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為國內學界提供一個生態文化研究和交流的平臺,希望通過此次學術講座能夠向師生傳播生態文化知識,激發對生態文學的學術興趣,普及生態文明理念,提升生態素養。
講座開始,汪樹東首先介紹了生態詩歌的定義、核心特質以及發展階段。他認為,當代詩歌百花園中的一片絢麗風景。以于堅、雷平陽、吉狄馬加、李少君、李元勝、沈葦、華海等為代表的生態詩人為當代詩歌貢獻了全新的生態詩意。他們的生態詩歌存在著獨特的詩意生成機制。
隨后,汪樹東結合生態詩歌的活力與有效性,列舉豐富的案例詳細介紹了當代生態詩歌三種詩意生成機制:一是超越人類中心主義,體驗自然生命的傷痛;二是以物觀物,吟詠自然生命的靈性;三是融入自然,感悟萬物一體的生態境界。他在講解中指出,這三種詩意生成機制,無疑既是對古典詩學、現代詩學的賡續,也是對其傳統價值的創新。
在講座最后,汪樹東認為,從賡續層面而言,當代生態詩歌是對古典詩歌、現代詩歌中的生態倫理、詩學傳統、理想境界等都有全方位的繼承。從創新層面而言,當代生態詩歌是在全球性生態危機爆發的后現代語境中對現代性的徹底反思,是現代人的主體性過度張揚之后的再次轉向,因而當代生態詩歌是直面現實、面向未來的,是富有活力的,生機勃勃的,是對古典山水田園詩歌的再詩意化。當代生態詩歌將超越現代性的自戀文化,獲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講座點評中,魯樞元總結指出,當今社會面臨過度的物質化與實用主義釀下的生態危機,詩人們疏離了生活中的詩意。汪樹東教授的講座拉近了我們與詩歌的距離。當代生態詩歌讓我們進一步了解和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將人類與自然的對立融為一體。闡述當代生態詩歌的詩意生成機制,對于推進當代生態詩歌的創作和研究而言都具有一定的意義,也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
現場互動交流中,同學們向汪樹東老師積極發問,圍繞生態詩歌對中國社會發展的作用等話題與專家深入交流。對于此次校慶學術講座的印象,2023級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學生高盛達說:“汪樹東老師的學術講座給了我一次深入了解生態詩歌的學習機會,讓我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生態文學作品擔負著塑造生態意識、弘揚生態理念的重任?!?021級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學生周亞楠認為:“汪教授的生態詩歌學術講座,從生態詩歌的活力與有效性角度,向我們細致講述了生態詩歌的核心特質以及當代生態詩歌三種詩意生成機制,深刻分析了生態詩歌在當下時代的重要性。既提升了我們的詩歌鑒賞等文學素養能力,也激發了我們的生態意識?!?/p>
我校一直高度重視新文科背景下應用型人才生態意識和生態素養的培養,此次校慶學術講座拓寬了師生的學術視野,激發了師生對前沿生態學術動態的觀察力和敏銳度,提升了生態文化教育能力。
【專家簡介】汪樹東,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生態文學研究。著有《中國現代文學中的自然精神》《生態意識與中國當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反現代性研究》《天人合一與當代生態文學》等學術專著。三卷本《中國當代生態文學史》及六卷本《中國當代生態文學大系》(1978—2023)擬于2024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