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張書杰,中共黨員,碩士研究生,講師,2008年7月到校工作。現任國際交流中心科長,國際學院分黨委委員、組織員。先后發表科研論文9篇,主持和參與課題10余項,出版專著2本。多次獲評學校先進工作者、優秀黨務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基層工會先進工作者、學習強國標兵等。
我是黃科院的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也是與黃科院同歲的幸運兒。對我來說,黃科院不僅僅是我工作的一個單位那么簡單,他承載了我的全部。
我與黃科院的淵源要從2004年的高考說起,那一年我有幸被學校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錄取,為了能夠盡早的了解學校,看看我的大學到底是個什么樣子,在8月初,我只身一人乘坐大巴車來到了學校南校區。初來乍到的我被學姐熱情接待,并帶領我到外國語學院教學樓參觀,詳細的講解了學院的情況,那一幕至今難忘。
后來,正式報道后,我幸運的成為黃科院的一名學生。大學四年里,在輔導員艾虎、王洪劍老師的指導幫助下,我在學院團委、校衛隊、南區廣播站等社團獲得了歷練,慢慢的成長起來,期間也做過新生軍訓輔導員助理、國際交流中心實習生等職務,可以說是黃科院的悉心培養成就了現在的我。
2008年大學畢業后我選擇留校,在學校國際學院和國際交流中心工作,身份也立馬從學生轉變成了老師,面對熟悉的環境、熟悉的同事,我正式開啟了自己的職業生涯,并且一直工作到現在,我熱愛自己的工作。
學校累計聘請來自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國的300余人次外籍專家來校任教,并為他們提供外教公寓,方便其在校學習生活。公寓內部裝飾采用歐式風格,每間公寓均配備了空調、冰箱、微波爐等生活用品,每層配置健身房、洗衣房各一間、會客廳兩個。外教公寓先后被河南省公安廳評為 “國際和諧家園”“境外人員管理服務四A級單位”。
截至現在,在黃科院工作已有14 個年頭,期間當過班主任、做過輔導員,帶過校衛隊、干過行政辦干事,也做過支部委員以及學院的組織員等崗位。在學院領導的支持下,我結合自己的專業優勢,在國際交流崗位上負責外教的招聘、管理及相關的外事業務,期間也在領導的帶領下完成了本專科合作辦學項目及機構的申報、延期、評估等工作。雖然有些工作內容超出了所學專業的范圍,但是我絲毫沒覺得這是一種負擔,反而覺得這是學校給我成長歷練的機會。
我清楚的記得當時楊雪梅校長曾經對我們說過的話:“你們年輕,怎么才能夠超越那些年長的同志呢?那就得別人上班的時候,你也在上班,別人下班了,你不能松勁兒,每天要投入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同時還要多反省,這樣你才能超越他們。”正是懷揣著這種干勁兒,我們把工作當成事業來干,在大家的努力下,國際學院也取得了各項成績。
一路走來,我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上獲得了一些發展,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我深知這些成績的取得與黃科院這個大平臺密不可分。
工作上,學校時刻關心我們的發展,給我們開展了各種培訓,比如黨支部書記培訓、輔導員沙龍、后備干部培訓班等,邀請省委老領導、相關行業知名專家學者為我們作講座、解難題,助力我們青年教職工迅速成長。正是這一場場的培訓,用理論武裝了我們的頭腦,用思想筑牢了我們的安全意識,用案例指引了我們工作開展的方向,也正是學校無微不至的指導關懷,才使得我們能夠在工作中取得一項又一項的成績。
記得剛參加工作時,學校為我們提供了宿舍,在這里我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大事——結婚,學校為我們免費舉行集體婚禮并組織免費蜜月旅游;結婚后,學校給我們提供了稍大點的宿舍——青年公寓,我的第一個寶寶在這里出生;之后,學校又給我們分配了經濟適用房,第二個寶寶在這里出生……這一切都感謝學校對青年教職工的關愛,不僅給我們提供了足夠多的發展空間,還悉心的為我們做好工作生活各方面的保障。
我個人小家的變化在眾多黃科院大家族中只是一個縮影,對于黃科院人來說,學校承載了我生活的全部,我為自己能夠在這樣充滿愛的單位中工作感到驕傲和自豪。同時,我也會不斷努力提高自己,踐行學校“辦一所對學生最負責任大學”的使命擔當,為學校建設一流應用科技大學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